以杜为喻--王时敏《杜陵诗意图册》的一种解读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清初王时敏(1592-1680)十二开《杜陵诗意图册》,以十二首杜甫(712~770)七律入画,绘于清康熙四年(1666).王氏时年七十四岁,属其晚年之作.此作包含四季昼夜之意象,展现青绿水墨之技法,不但是王氏个人成熟画风与清初画坛主流绘画的代表作,更可能是他唯一的诗意图,被公认为精品.除得见图像与诗文之关系,更隐喻有趣意涵.本文尝试解读其中他选杜诗入画的原因,除了与明末清初文坛出现的杜诗热有关,更因杜诗被推为诗歌正统,正好以之喻示画道之正宗,来寄寓个人南宗正脉、画坛正统的思想.如杜诗”无一字无来处”,此作正是王时敏”无一笔无出处”的正统绘画示范.王时敏以杜为喻,在一套诗意图中暗含了自己对绘画观的阐释,捍卫了自身的绘画正统地位。这套作品可看成这种观念的图解说明和实践范例:一方面,仿古对于他因应诗意来创作绘画造成了一定局限;另一方面,诗意却又给他的仿古山水增添了新鲜和生气。他对仿古和诗意结合的拿捏,展现了如何巧妙运用师古、仿古来创作;以及如何在有限制的情况下创新:既不失传统的面貌,又能兼顾到诗中的景象,传达诗情画意。此外,大部分的诗意图都是照诗绘制,诗中有什么意象、景物,就照之描绘,只是做到揣摩诗意,很少表现其他,仿佛只是代诗人说话。王时敏则不然,这套册页除了对于绘画正统的宣示,他也尝试将自己和居住的环境融入诗画当中。由于他身处明清变革之际,加上个人尴尬的遗民身份,结合杜诗的肃穆沉郁,仿佛是其悲苍心境的流露。这也是一种创新,只是他的创新是以古为新,将其含蓄地表现在作品之中,以靠近与古人的联系。
诗意图 《杜陵诗意图册》 王时敏 绘画观
陈冠男
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157-170
2011-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