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新加坡公共住房政策探究

住宅问题的根源在于社会问题,在于如何解决公平与效率的权衡问题.新加坡政府在解决住房问题上采取以国家供给为主、市场手段为辅的与众不同的策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目前对新加坡公共住房政策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对政府财政投入强度如何之大的描述上,或者强调其人口少、经济发展水平高等特殊性,对其缺少深入探究.本文主要从新加坡公共住房政策的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角度进行探究,并与我国政策进行对照,指出新加坡策略在这两个方面的借鉴价值. 解决住房问题,必须解决集资和成本回收问题。走软硬兼备的“不完全市场”之路,是新加坡的成功经验所在。具体可通过计划手段积累建设资金、通过计划手段控制建造成本、通过市场手段分配与经营房产等途径实现。只有居民愿意进入公共住房领域,公房项目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组屋自有化是新加坡政府的重要手段,CPF的分量能够明确地减轻住房支付压力。此外简单的户外空间,就能形成亲切的交往场所;普通的社区单元,就能减少机动出行——光辉城市、邻里单位这些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备受质疑的理论,却能在新加坡实现,都得益于新加坡居昆均后的牛活。这并不是所谓的文化背景差异,更多的在于政府引导下形成的生活观念。

公共住房政策 可持续发展 新加坡

胡若函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国内会议

第九届中国城市住宅研讨会

香港

中文

700-705

2011-07-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