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三峡水库澎溪河新生湿地CO2排放研究

  自2008年7月初至9月底,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观测了三峡水库澎溪河新生湿地4种植物群落的CO2排放通量。结果表明,4种植物群落CO2排放通量有明显的空间差异。麓草群落CO2排放通量最大,其值为(627.8±335.9)mg·m-2·h-1,灯芯草群落CO2排放通量最低,其值为(450.4±271.5)mg·m-2·h-1。地上生物量较大的麓草群落和双穗雀稗群落具有较大的CO2排放通量,而地上生物量较小的灯芯草群落及水烛群落CO2排放通量较小。与植物呼吸作用相关的地上生物量等生态因子有助于解释不同湿地植物群落CO2排放通量的差异。澎溪河新生湿地CO2排放通量具有典型的时间动态,即7月中旬到8月中旬之间CO2排放通量最大。水温和土壤(5cm深度)温度与CO2排放通量显著相关(r=0.577,0.557,P<0.001),湿地地表积水和湿地土壤温度季节变化可以解释澎溪河新生湿地CO2排放通量的时间变化。

植物生理学 二氧化碳 统计分析 人工湿地

吴玉源 陈槐 林芳淼 袁兴中

重庆大学资源及环境科学学院,重庆 400044 西南资源开发及环境灾害控制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44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杨凌 712100

国内会议

三峡水库湿地保护与生态友好型利用国际研讨会

重庆

中文

79-83

2011-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