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牛卯母细胞体外成熟及体外受精过程中的皮质颗粒变化
目的:研究水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及体外受精过程中的皮质颗粒变化规律。 方法:用异硫氰荧光索联接的小扁豆凝集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labelled Lensculinaris,FITC-LCA)标记不同体外成熟时间和不同体外受精时间的水牛卵母细胞的皮质颗粒,然后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其分布情况。 结果:皮质颗粒在水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前,70.1%卵母细胞的皮质颗粒呈现中问分布:培养24 h后,皮质颗粒皮层分布的卵母细胞达到59.8%,分布形式由完全聚合向完全分散逐步转变。对不同体外成熟时间的卵母细胞进行体外受精时发现,体外成熟12 h的卵母细胞仅在受精后3 h有12.9%的皮质颗粒外排。随着成熟时间的增加,皮质颗粒的排放也趋于明显,成熟24 h的卵母细胞受精后3 h皮质颗粒外排率可达到100%。 结论:在水牛卵母细胞的成熟过程中,皮质颗粒的分布由中间分布逐渐向皮层分布转变,最后在卵母细胞的质膜下排列成单层;体外受精过程中卵母细胞皮质颗粒的排放速度取决于其在卵母细胞中的分布情况,与体外成熟时间成正相关。
体外成熟 体外受精 皮质颗粒 卵母细胞 水牛
王晓丽 黄雅琼 杨娟 石德顺 韦精卫 陆凤花 农垚峰
广西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5
国内会议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分会第十五次学术研讨会
陕西杨凌
中文
379-383
2008-08-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