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西地区印楝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目的:利用ISSR标记技术对引种在攀西地区的印楝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 方法:用100条ISSR引物进行初选,用其中适合的9条引物进行PCR扩增,POPGENE软件处理数据。 结果:9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81条清晰的位点,其中79条具有多态性,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97.53%,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3803,shannon信息指数(I)为0.5537,表明印楝遗传多样性很丰富;种源间遗传分化系数G(st)=0.4702,Shannon’s居群分化系数为0.4677,表明印楝种源内的遗传分化大于种源间的分化。聚类分析将印楝13个种源分为2大类,来自缅甸的11个种源聚成一类,来自澳大利亚和印度的种源聚成另外一类。 结论:ISSR标记技术适合于攀西地区印楝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其结果为制定有效的保护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印楝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聚类分析
范刚 尹鸿翔 杜娟 张艺 唐锐 叶睿超 解培惠
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7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院,四川成都 610064 攀枝花市干热河谷应用生态研究中心,四川攀枝花617000
国内会议
南昌
中文
55-61
2007-12-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