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脊髓水平DNA甲基化调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

目的:观察慢性压迫性坐骨神经损伤(chronic constrictive injury,CCI)大鼠术侧脊髓中DNA甲基化转移酶(DNA methyltransferase,DNMT)DNMT3a、μ阿片受体(mu opioid receptor,MOR)蛋白表达的变化及其编码基因OPRM1启动子甲基化水平的变化;鞘内注射DNMT抑制剂RG108对CCI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调节作用,探讨脊髓水平DNA甲基化参与调控疼痛敏感化的可能机制. 方法:1.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和CCI组,测量各组大鼠热痛阈基础值(Baseline)后,构建大鼠左侧CCI模型;Sham组进行同样的手术,暴露坐骨神经但不结扎.分别于术后1d、3d、7d、14d测定各组大鼠的热缩足反射潜伏期.采用蛋白印记(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CI术前(0d)和术后1d、3d、7d、14d术侧脊髓中DNMT3a和MOR的蛋白表达变化.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specific PCR,MSP)技术检测CCI术前(0d)和术后1d、7d、14d术侧脊髓中MOR编码基因(OPRM1)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水平的变化.2.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溶媒组(Sham+vehicle组)、假手术+RG108组(Sham+RG108组)、CCI+溶媒组(CCI+vehicle组)及CCI+RG108组.术后第3天开始鞘内注射vehicle(二甲基亚砜,DMSO)或RG108(溶于DMSO),每天一次,每次20μM,持续至第7天.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d、3d、5d、7d测定大鼠的热痛阈.术后7d测试后断头处死取术侧脊髓行DNMT3a、MOR的蛋白表达及OPRM1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水平等相关检测. 结果:1.术前两组大鼠热痛阈无明显差别(P>0.05),术后第1天CCI组热痛阈较Sham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于术后第7天降至最低点(P<0.05),并持续至第14天(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术前比较,CCI组术侧脊髓中DNMT3a的蛋白表达在术后3d、7d、14d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呈持续高表达状态,于第14天达到顶峰(P<0.01).2.与Sham组比较,CCI组术侧脊髓中MOR的蛋白表达在术后7d、14d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P的结果显示,与术前比较,CCI组术侧脊髓中MOR编码基因(OPRM1)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水平在术后7d、14d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于术后第7天升至最高点(P<0.01),并持续至第14天(P<0.05).3.与CCI+vehicle组比较,CCI+RG108组在术后第5、7天(连续鞘内给药2、4天后)热痛阈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CCI+RG108组较CCI+vehicle组比较,术侧脊髓中DNMT3a的蛋白表达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OR的蛋白表达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PRM1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脊髓水平DNMT3a的异常增加很可能在CCI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2.脊髓水平DNA甲基化调控MOR基因的沉默可能参与了CCI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发展.3.鞘内注射RG108可抑制DNMT3a的表达,并逆转MOR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从而减轻CCI大鼠的神经病理性疼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 脊髓水平DNA甲基化 DNA甲基转移酶3a

邵翠杰 高勇 金丹 赵丽 王德强

山东省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疼痛科,山东,滨州,256600

国内会议

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一届实验医学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学术会议

山东滨州

中文

121-134

2016-10-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