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上市后再评价的真实世界研究

背景: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由丹参乙酸镁等七种有效成分明确的分子单体组成.但其安全性数据,尤其在真实世界中,报道较少.目的:研究在真实世界中,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的安全性问题,包括不良事件、与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识别出影响该药品安全使用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上市后再评价的真实世界研究是药师主导的大规模、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全国36家研究分中心.本研究采用集中监测的形式,入组使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的连续患者,由研究分中心的临床药师对患者进行安全性观察、采集相应信息,包括人口学特征、病史、处方情况、合并用药、不良事件、实验室检查、出院时结局以及药师干预相关内容.明确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主要临床表现、处理和转归,采用多重泊松回归分析模型识别与药物相关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该研究已在20ClinicalTrials.gov注册,注册号:NCT01872520. 结果:本研究入组了全国9省14市36家医院的30180例患者.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不良事件发生率6.40%,与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57%,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79%,共发现了9种新的与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多重泊松回归分析模型表明:男性(RR=1.381,P=0.009,95%CI”1.085~1.759”)、合并用药种类数多(RR=1.049,P=0.000,95%CI”1.041~1.057”)、总疗程长(RR=1.027,P<0.001,95%CI”1.013~1.041”)、给药浓度高(RR=1.003,P=0.014,95%CI”1.001~1.006”)、使用非说明书溶媒(RR=1.900,P=0.002,95%CI”1.260~2.866”)是与药品相关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药品说明书适应证内用药则与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具有显著相关性(RR=0.655,P=0.000,95%CI”0.532~0.807”). 结论: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在广泛人群中的耐受性良好,不良事件发生率316.40%,为与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57%,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79%.本研究识别出了ADE的危险因素.本研究结果提示,临床实践中应在说明书指导下处方和使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 安全性 不良事件 不良反应

闫盈盈 杨毅恒 王巍巍 潘昱廷 詹思延 孙明扬 张红 翟所迪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与统计学系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北京大学药学院药事管理与临床药学系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开发交流中心

国内会议

2016年北京药学年会

北京

中文

1-23

2016-12-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