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水溶性组分暴露对褐菖鲉肝脏转录组学研究
石油类污染已经成为中国当前近海海洋环境中最主要的有机污染物之一,然而由于化学监测不能指示污染物生物效应状况,而生物学监测手段相对滞后,制约了石油类污染生物学效应的监测与早期预警.本研究以在中国近海广泛分布的经济鱼类—褐鲳鮋(Sebastiscusmarmoratus)为实验动物,通过高通量测序平台—Illumina Hiseq2000对比研究了石油水溶性组分(Water soluble fraction,WSF)急性与亚慢性水体暴露下褐鲳鮋肝脏转录组表达谱,获得差异表达基因。褐菖鲉肝转录组共获得11.76G的Clean bases,利用从头组装以Trinity拼接获得了78298个unigenes;利用NR、Swiss-Prot、KEGG和COG等数据库对上述所有的unigenes进行了基因功能注释和分类。数字基因表达谱(Digital gene expression,DGE)结果显示,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石油WSF暴露组分别获得了78个和80个差异表达的基因;上述差异基因经GO注释和KEGG分析显示其主要是参与新陈代谢和免疫学过程;其中一些分子可以作为监测海洋石油类污染潜在的生物标志物。结果为中国海洋石油类污染状况及其生物学效应的快速监测、评价和预警提供新的科学技术支撑。
海洋环境 石油水溶性组分 生物学监测 转录组学 生物标志物
薄军 郑榕辉 洪幅坤 谢晴 方超 张玉生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厦门,361005
国内会议
无锡
中文
38-38
2016-04-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