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沙蚕对翅碱蓬-降油细菌系统降解菲效果的影响

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是栖息于河口湿地及海湾滩涂中常见的底栖多毛类,其分布广泛,是中国沿海最具代表性的底栖动物之一.最新研究表明以中国北方滩涂湿地优势盐沼植物翅碱蓬(Suaeda heteroptera)和双齿围沙蚕联合作用能改变重金属污染的海洋沉积质的理化性质,而翅碱蓬已被证实对石油和重金属污染的盐沼湿地有显著的修复效果,这说明在海洋沉积质中建立动物-植物-微生物联合原位修复系统的可能性.本研究针对中国近岸滩涂湿地石油烃污染生境修复的科学问题,通过湿地微宇宙方法模拟了以菲为代表的PAHs污染环境,选取了辽东湾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双齿围沙蚕和盐沼先锋植物翅碱蓬以及降油细菌,应用微宇宙方法比较了沙蚕、翅碱蓬、降油细菌三种修复生物不同生物匹配对沉积物PAHs(菲)污染的降解效果,分析了不同生物修复模式对沉积质细菌群落数量的影响,揭示了沙蚕对翅碱蓬-降油菌去除、降解菲的强化效应,旨在为海洋污染沉积环境的生物联合原位修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生物组合对土壤菲的降解率存在明显差异,降解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沙蚕-翅碱蓬-降油菌>翅碱蓬-降油菌>沙蚕,降解率效果如图1所示。其中,至实验30d时,沙蚕-翅碱蓬-降油菌和翅碱蓬-降油菌两种生物组合对菲的总降解率分别达到97.02%和93.93%;不同生物组合平均降解率均随着时问的延长出现下降趋势。实验开始0-5d,沙蚕-翅碱蓬-降油菌组合中土壤降油菌数量显著高于翅碱蓬-降油菌组合;随着时问延长,两种生物组合降油菌数量均出现下降趋势,至实验20-30d时均降至对照组水平,菌落数量变化如图2所示。综上可知,沙蚕-翅碱蓬降油菌联合修复模式较其它模式修复效果更明显,且沙蚕对沉积物中微生物降解PAHs有明显的强化作用。

近岸滩涂湿地 石油烃污染 双齿围沙蚕 翅碱蓬 降油菌 生物修复

陶宇 蔡富才 赵欢 杨大佐 李婧琳 矫志伟 蓝元山 周一兵

国内会议

第三届生态毒理学学术研讨会

无锡

中文

42-44

2016-04-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