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环境微纳米颗粒毒理学效应的基础研究与应用

环境中自然来源的、人类活动产生的、人工合成的微纳米颗粒物以及纳米材料越来越多,深入了解其毒理学效应机制,快速、准确评估其健康危害,意义重大和迫切.本项目系统研究了17种广泛应用的纳米材料的毒性效应与作用机制,建立了生物标志物评估指标体系,应用于燃煤、机动车及室内吸烟产生的3种微纳米空气颗粒物的健康危害评估.

环境毒理学 微纳米颗粒 分子机制 评估指标体系

袭著革 王大勇 杨旭 李君文 林治卿 林本成 房彦军 陈照立 刘晓华 刘焕亮 田蕾 闫峻 张伟 张华山 杨红莲

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天津 300050 东南大学,南京 210009 华中师范大学,武汉 430079

国内会议

第三届生态毒理学学术研讨会

无锡

中文

656-657

2016-04-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