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新加坡水敏性城市设计的发展历程和实施研究

新加坡的水敏性城市设计实践在十余年间,经历理念构想、制度探索、项目有序输出三个阶段,始终以实施推广作为首要关注,从注重顺应自然生态系统的方式涵养并净化地面雨水径流,使其流入河道和水库,到重视优化生物多样性和人居环境,意味着水敏性城市设计从生态效益到景观环境综合效益的转变,其也越来越被公共机构和私人开发商所接受.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实施和项目实践尚处于探索阶段,充分借鉴新加坡水敏性城市设计实践的实施经验,对我国海绵城市的推广普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详尽的文献梳理,列述新加坡水敏性城市设计实践的历程、实施路径以及各项规划与保障制度,并针对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阶段,在统筹与实施主体、与景观环境的整合要求、海绵城市的品牌意识、社区实践与公众参与、项目运营模式等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

水敏性城市 规划设计 景观环境 品牌意识 公众参与

刘迎宾 周彦吕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国内会议

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沈阳

中文

1-12

2016-09-2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