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說蜜

晚商帝辛时期(约1076-1046BC)至西周中期金文中“蠭”字的释出,对认识“蜜”字的演变很有帮助。可知商周时期“蜜”字由象形字“?”、“?”,逐渐演变为象形兼表音字“?”、“?”及形声字?-?。《说文》的“?”字在出土文献中未见,而古文字中“蜜”字的形符一般从“甘”而不是“虫”或“(虫)”。到汉代用作蜂蜜之义的“蜜”字有时还写作通假字“密”,如《武威汉代医简》:“凡六物冶合,和丸以白密“?”(蜜),大如樱桃”。 据前述Polivanov的研究,汉语“蜜”字的读音借自原始印欧话,从本文梳理的古文字材料看,这个外来词最晚在商代晚期即公元前一千年前就己出现了。 《山海经,中山经·中次六经》云:“缟羝山之首,曰平逢之山,南望伊洛,东望谷城之山。无草木,无水,多沙石。有神焉,其状如人而二首,名曰骄虫,是为螫虫,实惟蜂蜜之庐。”郭璞注:“言羣蜂之所舍集。蜜赤(亦)蜂名。” 《楚辞·招魂》:“魂兮归来!西方之害,流沙千里些。旋入雷渊,麋散而不可止些。幸而得脱,其外旷宇些。赤螳若象,玄蠭若壶些。五谷不生,藂菅是食些。其土烂人,求水无所得些。彷徉无所倚,广大无所极些。归来兮!恐自遗贼些。”王逸注:“言旷野之中有赤蚁,其状如象。又有飞蠭,腹大如壶。”洪兴祖补注:“《方言》云:蠭,大而蜜者谓之壶蠭。” 上引战国时代成书的《山海经》、《楚辞》两段文字虽然都有神话的意味,但也保留了历史真实的一面。从文意看,都反映出蜜蜂是从中国西北方向输入到中原的,这与蜜字为原始印欧语或吐火罗语的借词之说颇为契合。

汉字 古文字考释 历史演变

許全勝

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

国内会议

“丝路文明传承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

杭州

中文

73-78

2015-10-0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