睹物思人--简论丝路人物
”睹物思人”是中国汉语里的一个成语,源自唐代裴铏所著传奇《颜濬》篇:”贵妃赠辟尘犀簪一枚,曰:”异日睹物思人.””①尽管其重点是强调在物是人非之时”物”的精神感念作用,实际上涉及”物”与”人”的内在关系.本文试借以说明丝绸之路文化研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课题——”丝路人物”与”丝路文物”(包括以石窟艺术和文献遗存为主的敦煌文物)的血肉关联.笔者将“丝路人物”分为丝路文物的创造者、发现者、传播(包括劫掠)者、研究者四类。而本文的叙述中心则是研究者之中的浙江学人。近百年来,在人数众多的丝路文物研究者中,浙江籍及长期在浙江工作的非浙籍学者可以说是一个特别值得关注与探究的学术群体。这里暂且冠以“浙江丝路人物”之名。自20世纪初至今,活跃在中国与世界学术文化舞台上的“浙江丝路人物”似应以罗振玉(1866-1940、王国维(1877-1927)为丝路文化研究的开创者;后继者则大致按年龄及研究年代、领域至今已经历了三代人。物质文明印记着人类前进的足迹,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也必须靠人去升华、结晶为精神文明。精彩绝伦、内涵丰富的丝路文化,要靠一代代无私奉献的丝路人物去传承弘扬、发展繁荣,这正是我撰写这篇文章的宗旨。
丝绸之路 研究者 历史价值
柴剑虹
中华书局
国内会议
杭州
中文
100-107
2015-10-0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