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代收养中的”昭穆失序”问题--以敦煌文书俄敦一二○一二号为中心
敦煌收养契中出现的”养外孙为子”现象涉及中国古代收养中”昭穆失序”和”异姓为后”的问题.中国古代公侯、帝王死后,若出现无后绝嗣,为了避免”异姓为后”,无人主祀,便以弟、叔、孙等同宗昭穆不顺者立嗣、继位、继爵,同时在宗庙祭祀中创立了”为人后者为人子”的札制,通过不断强化”既承其统,则降而为子”理论,维持君王太庙、诸侯和公卿的宗庙中大宗地位不变.魏晋以后,死后立嗣逐渐发展成了生前收养,”以弟为子”、”以孙为子”等昭穆失序的情况随之在收养中出现,唐宋以降有所增加,元明以后更是常见.王侯、公卿”以孙为子”的越辈收养的背后,往往与继爵、门荫有关,民间倾向于养老、继产,争产现象不乏其中.
古代社会 敦煌收养契 昭穆失序现象
金滢坤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国内会议
杭州
中文
116-135
2015-10-0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