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硅对水稻生长、白叶枯病抗性及病程相关蛋白活性的影响

目的:研究硅对水稻生长及病程相关蛋白活性的影响,进一步明确硅与水稻白叶枯病抗性的关系. 方法:以感白叶枯病的水稻品种日本晴(Oryza sativa L.cv.Nipponbare)为材料,在水培条件下,研究接种白叶枯病菌、施硅对水稻干物质累积的影响;接种病菌条件下,施硅与否对水稻叶片关键酶活性的影响及其与水稻白叶枯病抗性的关系. 结果:结果表明:水稻接种白叶枯病菌后,植株地下部和地上部干物重均显著降低,但施硅处理,植株生物量及硅含量均显著升高.施硅处理水稻白叶枯病病情指数显著降低,与对照相比降低11.83%-52.12%,对白叶枯病的相对防御效果达16.55-75.82%.叶片感染白叶枯病菌后,β-1,3-葡聚糖酶活性和几丁质外切酶、内切酶活性均快速上升.β-1,3-葡聚糖酶活性在感染白叶枯病菌的8天内,施硅处理显著高于不施硅处理,接种后第8天达到最大值.整个试验过程中,加硅处理的水稻植株,叶片中几丁质外切酶、内切酶活性明显增加. 结论:施硅能促进水稻的生长,提高病程相关蛋白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外切酶及内切酶的活性,降低病情指数,显著缓解白叶枯病的危害,达到显著的防治效果.

水稻 白叶枯病 硅元素 病程相关蛋白 抗性特征

薛高峰 孙万春 宋阿琳 李兆君 范分良 梁永超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部作物营养与施肥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环境资源与土壤肥料研究所, 杭州310021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南京210095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部作物营养与施肥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石河子大学,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绿洲生态农业重点实验室, 石河子832003

国内会议

2010年北京土壤学会学术年会

北京

中文

153-160

2010-12-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