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造山带燕山期变质作用与部分熔融:来自混合岩的证据
大陆俯冲碰撞带中高压—超高压岩变质岩的折返以及碰撞后去根过程中往往会伴随着部分熔融,因此对经历过部分熔融作用的岩石的地球化学以及年代学研究是了解俯冲带演化和相关岩石成因的关键.大规模的部分熔融产生巨量的熔体,往往广泛发育混合岩化作用,其带来的热量也会对周围岩体产生后续影响,使其发生不同程度的热变质.北大别的部分熔融作用主要包括折返初期的减压熔融((207±4)Ma)和碰撞后去根过程中(~130Ma)的加热熔融。通过对混合岩的浅色体和残留体的微量元素进行对比研究,并结合二者的野外表现和接触关系,可以将浅色体分为两类:在源浅色体与浅色脉体(在源浅色体具有与残留体整体趋势一致的REE配分模式以及相近的LaN/YbN以及GdN/YbN值,部分元素(如Eu、HREE等)丰度与残留体互补,仅在REE总量上有所区别。锆石形态学、微量元素地球化学以及U-Pb年代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北大别混合岩浅色体中燕山期锆石可以分为两类:岩浆锆石(核部)和变质锆石(边)。锆石核部(~130Ma)具有明显的韵律生长环带、较高的Th/U比值(0.49~1.74),显示其岩浆成因,与北大别早白垩世花岗岩年龄一致;而锆石边(~127Ma)则无明显的韵律环带、Th/U比值相对较低(0.01~0.27),显示其变质成因。
混合岩 熔融作用 地球化学 年代学
杨阳 刘贻灿 邓亮鹏 古晓锋
中国科学院壳幔物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合肥 230026
国内会议
长沙
中文
1-2
2015-12-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