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地区松多榴辉岩地球化学及Sr-Nd-Pb-Li同位素特征
榴辉岩是造山带典型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岩,是研究地壳深俯冲过程、壳幔相互作用及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行为的天然探针.拉萨地块位于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以北,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以南.其中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被认为代表了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之间新特提斯洋的最后闭合.对深俯冲形成的榴辉岩进行详细的Li同位素特征研究,可以有效地揭示其在俯冲过程中的流体活动过程及壳幔相互作用。本文对榴辉岩进行了全岩Li同位素组成分析(δ7Li分析误差±0.3‰),结果表明:榴辉岩Li浓度在(3.64~28.2)×10-6(平均14.1×10-6),δ7Li为+0.33‰~+3.44‰(平均+1.42‰),低于N-MORB值(+3.4±1.4‰),在全球δ7Li变化范围内(-21.9‰~+8.2‰),高于全球平均榴辉岩δ7Li(-1.6±2‰)。δ7Li与Si O2、Mg O及Sr-Nd-Pb同位素均没有明显相关性,与之前研究一致(Tomascak,2008)。根据全岩主微量及Sr、Nd、Pb同位素研究,榴辉岩的源岩为不同蚀变程度的洋壳,而蚀变洋壳具有较高的Li含量和δ7Li,并可发生较大程度的变质脱水过程。松多榴辉岩的Li及Li同位素变化趋势显示,榴辉岩很可能发生了变质脱水过程,即俯冲变质脱水过程促使榴辉岩相比于源岩(蚀变洋壳和新鲜洋壳)δ7Li降低了3‰~11‰,产生了很大的分馏,与Zack et al(2003)的观点是比较一致。综上,Li及Li同位素研究表明Li同位素在俯冲变质脱水过程中可能可以产生很大的分馏,Li及Li同位素的这一行为表明其在示踪壳幔相互作用时具有很大的潜力。
榴辉岩 地球化学 同位素特征 俯冲过程
刘海洋 肖益林 孙贺
中国科学院壳幔物质和环境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合肥 230026
国内会议
长沙
中文
1-2
2015-12-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