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东部及邻区南华纪锰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
贵州东部及邻区南华纪锰矿是赋存在南华系大塘坡组(Nh1d)底部黑色岩系中的海相沉积型碳酸锰矿床,又称”大塘坡式锰矿”.研究区含锰岩系为南华系大塘坡组第一段(Nh1d1)的黑色岩系,主要由菱锰矿层、黑色碳质页岩、含锰碳质页岩和凝灰岩夹层组成,厚度不均,多为14~30m,小于10m的地段一般无矿体产出。其主量元素测试结果显示:Mn含量与CaO和MgO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689和0.564,而与SiO2、Al2O3、K2O、TiO2含量呈高度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67、-0.960、-0.873、-0.882;主量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受矿物组成的控制。样品中有机碳含量为1.37%~3.43%,平均为2.21%。无机碳同位素在古城锰矿和其它锰矿床存在明显差异,氧同位素在矿床间无明显差别,根据无机碳氧同位素值推算的碳酸盐岩形成温度为33.7~124.0℃,平均为57.5℃,高于一般海水温度,可能来源于加热的海水。黄铁矿异常高硫同位素值显示成矿环境为封闭的局限浅海环境,这种局限环境不仅阻隔了外来碎屑物质的加入,也使海底热水提供的锰质不被分散,而大量有机质的沉淀为Mn2+的富集提供了还原环境。新元古代冰期之后大气中CO2浓度升高,同时表层水体具有氧化性质,有机质被氧化为CO2,二者同时为菱锰矿的沉淀提供CO32-。随着拉张的继续进行,封闭环境逐渐被打破,锰质被分散,沉积的物质逐渐变为黑色碳质页岩和粉砂质页岩。
锰矿床 地球化学特征 成矿机制 沉积物
吴承泉 张正伟 肖加飞 符亚洲 邵树勋 郑超飞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阳55000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阳550002
国内会议
长沙
中文
1-2
2015-12-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