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次冰期以来南海东北部下陆坡区沉积有机质的来源及古环境意义
本工作在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ruber壳体和沉积有机质AMS14C定年的基础上,建立了南海东北部下陆坡与深海平原过渡带的ZSQD289站位末次冰期以来有机地球化学记录的时间序列,利用其中正构烷烃的组成及其稳定碳同位素的研究,对南海北部30ka以来沉积物有机质生源构成以及陆源输入变化进行分析,重建了源区C3、C4植物的相对丰度,探讨各时期的气候环境条件。结果表明:在冰期,总有机碳(TOC)、长链正构烷烃含量及C31/C17物源参数均处于高值;全新世时迅速降低并维持在相对低值,表明南海东北部下陆坡的沉积有机质以洋/陆混源为特征,且以海洋自生生产力贡献为主,其生源贡献存在明显的冰期/间冰期旋回变化特征,且冰期时陆源有机质输入明显强于全新世间冰期时,这是由于末次冰期时海平面低,南海北部陆架大面积出露,陆源物质搬运至沉积站位的距离缩短,强盛的冬季风及其驱动的洋流有利于陆源有机质搬运至沉积站位。通过对沉积站位的分析可知,源区植被演化经历了C3/C4植物互为消长的变化过程,但在整个30ka以来一直以C3植物占优势,由此推测末次冰期以来源区未经历变干的过程,冰期时虽然温度较低但气候较为湿润。
南海 沉积物 有机质 物源参数 气候变化
刘芳 常晓红 杨楚鹏 廖泽文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 510640;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国土资源部广东省海洋地质调查局,广州 510760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 510640
国内会议
长沙
中文
1-1
2015-12-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