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次冰期以来南海东北部陆坡-深海盆沉积有机质的来源及古环境意义
本文选取位于南海东北部下陆坡区的STD235站位及位于深海盆的ZSQD289站位的沉积柱状样进行对比研究,并与前人在上陆坡区(17940站位)已完成的研究工作进行比较,探讨其沉积有机质的来源及古环境意义,以期获得新的认识。通过对比沉积速率发现,冰期时STD235的沉积速率高于其他两个站位4-5倍,而TOC的含量与沉积速率成相互对应关系,即高的沉积速率对应高的TOC含量,因此STD235站位TOC含量偏高。该站位具有如此高的沉积速率可能与深水底流沉积作用有关,来自北太平洋的深海流沿着巴士海峡2000m等深线流入南海,将台湾及吕宋岛在内的陆源沉积物搬运至该站位,导致其沉积速率增大。同时两个站位的δ13Corg值都在全新世偏轻,冰期时偏重,均表现出明显的冰期旋回特征,造成δ13Corg值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由是冰期-间冰期旋回中大气CO2分压不同所引起的。而STD235站位δ13Corg值无论是在全新世还是间冰期时都比ZSQD289站位偏重,该差异可能与样品中有机质的来源有关,STD235站位由于受到深海底流沉积作用的影响,接收到较多来自台湾西南地区及吕宋岛的物质,使得其沉积物中陆源物质组分增加,从而导致δ13Corg值偏正。分析发现,ZSQD289柱状样中δ13Corg和δ15N没有相关性,STD235柱状样δ13Corg和δ15N呈弱相关性,表明深海盆有机质较下陆坡复杂,但相对于碳同位素,氮同位素更容易受到水体中有机质转化和微生物活动的影响而被改造,不能严格地体现物源的影响。
南海 沉积物 有机质 物质来源 周期性变化
刘芳 常晓红 杨楚鹏 廖泽文
中国科学院 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 510640;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国土资源部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州 510760 中国科学院 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 510640
国内会议
长沙
中文
1-1
2015-12-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