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山XI号矿带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已经对岩盐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诸多方面的研究,但是多数主要集中在以表生岩盐中的原生流体包裹体为研究对象开展相关实验分析、模拟和理论探讨,以揭示其所指示的古气候环境、古海洋和古盐湖水体的演化等信息;而较少针对一个具体的岩盐发育层段专门进行岩盐中流体包裹体的综合性研究,尤其缺乏对在含油气盆地内发育的具有一定埋藏深度的古代岩盐中流体包裹体的系统研究.本论文主要对东营凹陷岩盐中流体包裹体的发育特征进行了详细地分析与研究。通过对岩盐流体包裹体薄片进行详细地显微岩相学观察,明确了东营凹陷岩盐中发育的流体包裹体的大小、数量、单体形态、群体形态与分布等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流体包裹体的成因属性进行了确定。根据成因属性划分大类和产状特征划分亚类的分类原则,将东营凹陷岩盐中发育的流体包裹体的类型划分为2个大类(原生流体包裹体与次生流体包裹体)和9个亚类。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研究中发现在东营凹陷岩盐中发育有大量的烃类包裹体,指示盐岩层并不始终都是封闭油气的优质盖层,可能在某一地质历史时期盐岩层的部分区域失去或减弱了对油气的封闭性能,为油气的运移提供了通道。此外,在东营凹陷岩盐中流体包裹体类型划分的基础上,对每一类包裹体的捕获方式进行了探讨。分析认为在岩盐沉积阶段形成的包裹体(包括“V”字条带型包裹体群、漏斗型晶包裹体群、直带型流体包裹体群、面状杂乱分布型包裹体群,冲积扇型包裹体群),其捕获方式主要受控于岩盐晶体从原始母液(古卤水)析出的方式和岩盐晶体的结晶速率两个方面;而在岩盐成岩作用阶段形成的包裹体(包括微裂隙愈合型包裹体群、溶蚀重结晶型包裹体、晶界蠕变型包裹体群、亚晶粒周缘型包裹体群),其捕获方式除受岩盐晶体结晶速率的影响外,最主要的受控因素为岩盐的成岩作用类型。其中,在研究过程中着重对冲积扇型这一特殊类型流体包裹体群的捕获方式进行了探讨,认为该类型包裹体群的形成可能与岩盐的构造变形作用有关,是构造变形作用对原生流体包裹体群形态改造的结果,并对其进行了相关应力状态分析,表明该类型包裹体群的形态是岩盐受拉伸变形作用后的产物。同时,在冲积扇型流体包裹体群的扇根部位出现的包裹体的“卡脖子”现象,是支持上述认识的有力证据。
含油盆地 岩盐 流体包裹体 岩相学特征 捕获方式
谢贤洋 王少怀 黄宏祥
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福州 350108
国内会议
长沙
中文
1-2
2015-12-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