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针刺配合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8例疗效观察

近年来,溃疡性结肠炎(UC)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这与疾病诊断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很大关系。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表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除饮食情志等因素外,更与人体的免疫功能紊乱有关,体液免疫的亢进,使肠道B淋巴细胞致敏而产生自体排斥反应,导致肠黏膜上皮细胞损伤形成溃疡。根据其临床症状特点,属祖国医学“久泻”、“久痢”范畴,乃湿邪为患。因脾失健运,湿浊内生,久郁肠道,致肠络受损而发生本病。中药保留灌肠,对局部病灶可起到收涩、止泻、化湿、止血的作用,但仍属治标。而针灸的双向调节作用不仅能有效的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且有良好的止泻效果。主穴组足三里、上巨虚、天枢、脾俞、肾俞、阴陵泉合用有健脾利湿、扶阳益肾之功,即针对久泻之本虚标实证而设。足三里、上巨虚、天枢调节肠道传导之功,通行腑气。脾俞、肾俞温扶先后天之本,阴陵泉为利水要穴,共奏扶土治水之用。偏温热型为标实明显,故加合谷、太冲以通畅气机,曲池以泻虚热,丰隆利湿化浊。由此可见,针刺配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偏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与药物疗法相比具有治疗效果好,疗程短,无副作用,减少复发等诸多优点。

溃疡性结肠炎 针刺疗法 中药灌肠 临床疗效

白岩 王波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110003

国内会议

2013年中医肛肠学术年会

香港

中文

529-530

2013-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