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青藏高原北部赋煤带及煤类分布特征

据全国第四次煤炭资源潜力评价资料,青藏高原2000m以浅预测煤炭资源量逾60亿吨(青海省煤炭地质勘查院,2010;西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2010;许长坤等,2011),但是不同的成煤时代、不同构造单元和成煤盆地含煤性差异较大(罗中舒,1980),且成煤期后地质改造作用较为强烈,而且具有构造类型繁多的特点,各种类型的变质作用对煤的影响均较大,煤类分布特征比较明显.青藏高原北部成煤时期较多,且在煤系分布区域里具有多期构造活动及岩浆活动的特点,造成煤种多,分布复杂的局面,同时也给煤变质因素的探讨带来诸多困难,但总的说来,研究区内深成变质作用是煤变质的主导作用,其次为接触变质作用,而动力变质作用在局部对煤变质也有一定的影响。研究区煤变质程度与成煤后沉降幅度关系密切,当煤层上覆地层厚度大,则煤变质程度高。一般说来,形成时代较早的煤系上覆盖层厚度比成煤时代较新的煤系上覆盖层为厚,反映出煤变质程度与盖层厚度成正相关的宏观现象。乌丽煤田上二叠统那益雄煤层形成后,其上又叠覆了巨厚的察马尔扭组和结扎群过渡型沉积,所以其煤级普遍达到贫煤。而扎曲煤田下石炭统煤层形成后,将上覆的上石炭统、下二叠统、上三叠统、中侏罗统等地层加在一起,总厚度已近万米,所以全部是无烟煤。研究区个别矿点煤变质程度与上覆盖层厚度不符合深成变质规律。是由于在深成变质作用的基础上叠加了其他类型的煤变质作用。积石山赋煤带南部年宝煤矿点上覆地层只有数百米厚,但大部分已变质为瘦煤,与煤矿点周围后期花岗岩体引起的接触变质密切相关。大武煤田煤矿区南部有成煤期后侵入的岩体,石峡,军牧场,野马滩矿点因据岩体的距离不同而呈现不同变质程度的煤,依次呈现为贫瘦煤、1/3 焦煤和无烟煤。青藏高原北部整体受南北向挤压应力的影响,特别是晚古生代以来,构造运动日趋强烈(张雪亭等,2007),印支运动、燕山运动以及喜马拉雅运动在不同地区对煤的变质作用起着重要作用,煤的变质带呈现平行断裂带分布的特点。另外,区内多数矿点的含煤段顶部即为逆冲断层,浅部煤层距断层较近,煤层在动力作用下存在变质的可能性。综上所述,深成变质作用是区内煤变质的主要因素,接触变质及动力变质作用在局部对区内煤变质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赋煤带 地质构造 煤类分布 变质作用

李聪聪 乔军伟 谭富荣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航测遥感局,西安,710054

国内会议

第二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

成都

中文

146-147

2015-04-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