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树断陷构造特征与油气成藏认识
梨树断陷的油气成藏模式主要可以概括为两类:一类是自生自储型成藏模式,一类是下生上储型成藏模式。(1)近源以横向运移为主的自生自储型成藏模式。这种成藏模式是指主要烃源层系沙河子组、营城组生油岩排出的油气直接进入与其紧邻的储层砂体。油气运移以横向为主,运移存在距离短,效率较高的特点。储集砂体主要为断陷中期由盆地边缘冲积作用直接进入深水区的扇三角洲分流河道、水下扇体。由于砂体多为近源沉积,横向相变大,砂体发育横向上缺乏一定的连续性,油气侧向运移距离有限。因此,这种成藏模式主要存在于断陷的陡坡带。紧邻丰富的烃源,运移距离短,受后期构造破坏影响小是其成藏的有利条件,极易形成岩性圈闭。但砂体埋深大,成熟度低,非均质性以及成岩作用强,孔隙度较小、渗透率较低,是其勘探及开发的难点。(2)远源以纵向运移为主的下生上储型成藏模式。在这种成藏模式中,深部生油岩生成的烃类在各种动力的作用下,沿生油层的上倾方向侧向运移,遇到开启的断层后,沿断层垂向运移至上部登娄库组、泉头组圈闭中聚集成藏。其中圈闭类型多为后期构造中形成的断块背斜,这类圈闭面积较大、幅度较高,空间位置位于油气运移聚集的有利区域,且断层和多个区域性的不整合面发育,是油气运移聚集的良好通道。平面上,这些背斜构造往往成排成带出现,有利于油气的聚集。储层岩性以滨浅湖相、三角洲相的前缘浅水沉积的含砾中、粗砂岩以及中—细砂岩为主,且埋藏浅,成岩作用不是十分强烈,主要特点表现为孔隙度以及渗透率较好。但同时该类成藏模式由于油气的长距离运移,损耗量大,聚集效率不高。同时后期构造运动对油气保存有较大的破坏作用,这些都是成藏的不利因素。由于储层埋藏较浅,目前在梨树地区发现的油气田绝大多数都是这种成藏模式。
断陷盆地 构造特征 油气成藏 烃源岩
余帆 李朋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东北油气分公司四平采油厂,长春,130062
国内会议
成都
中文
268-269
2015-04-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