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福建马坑式铁矿找矿地质模型

马坑式铁矿分布于闽西南晚古生代拗陷盆地内,是福建省最主要的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床。为了揭示马坑式铁矿的成矿机制,笔者在整装勘查区找矿预测综合研究基础上,运用勘查区找矿理论与方法,探讨马坑式铁矿矿床成因及“三位一体”找矿预测地质模型。闽西南地区位于华夏古陆东南缘,太平洋板块西侧,为环太平洋中新生代构造-岩浆陆缘活动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出露的地层以晚古生界上泥盆统—早中生界浅海相、海陆交互相地层为主,形成了一系列海相/陆相及海陆交互相岩性差异性界面,其中碎屑岩与碳酸盐岩界面与成矿关系密切。马坑铁矿主矿体定位于林地组(C1l)石英砂岩和经畲-栖霞组(C2j-P2q)碳酸盐岩的岩性界面(硅钙面),受岩性界面、构造结构面两类成矿结构面的控制。主矿体与围岩产状一致,并同步褶皱。矿体顶底板岩石表现出明显的物理性质差异性,由于物理性质的差异往往导致在界面附近形成层间滑脱面或者褶皱的虚脱部位,从而构成有利的成矿空间。马坑式铁成矿结构面,主要包括林地组与经畲组-栖霞组界面;经畲组-栖霞组与文笔山组界面;经畲组-栖霞组碳酸盐岩与碎屑岩界面;经畲组-栖霞组与花岗岩类界面;推覆(滑脱)界面五类。

铁矿 找矿模式 地质特征 物理性质

王森 张达 宇腾达 白昱 潘天望 袁远 易锦俊

中国地质大学 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6

国内会议

第七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

长沙

中文

66-66

2015-12-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