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赣杭构造带东段661铀矿床成因机制探讨

661铀矿床位于赣杭铀成矿带东段大洲铀矿田内,是中国最早发现的产在流纹岩中的铀矿床.由于前人对华南热液铀矿床的认识还存在种种争论及该矿床地球化学研究比较薄弱,以该矿床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地球化学研究,结合区域成矿资料,探讨了该矿床可能的成矿作用机制,指出华南地区广泛存在的相对富铀的元古代基底,富铀的基底岩石之后又经历次地壳运动的反复改造,形成铀源层、富铀花岗岩和火山岩,为铀成矿直接提供铀源。区域内深大断裂及次级断裂广泛发育,为热液在富铀岩体内循环提供有利条件;白垩—古近纪华南岩石圈大规模伸展作用沟通了地幔与地壳的通道,幔源挥发性组分在伸展构造驱动作用下上升加入到深循环贫矿化剂的大气降水中形成富含矿化剂贫铀热液,这种富矿化剂热液浸取围岩中的铀形成富矿化剂富铀热液;成矿热液在上升过程中由于压力降低、C02去气作用、热液性质改变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铀被还原沉淀形成铀矿床。

铀矿床 地球化学 地质特征 成矿机制

田建吉 胡瑞忠 苏文超 齐有强 张国全 商朋强

中核集团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中核集团铀资源勘查与评价技术重点实验室,贵州 贵阳 100029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 贵阳 550002 浙江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浙江 绍兴 312000 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地质研究院,河北 涿州 072750

国内会议

第七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

长沙

中文

346-347

2015-12-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