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湘东北七宝山铜多金属矿床铟的分布规律

前人对七宝山多金属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矿床特征及成因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对于矿床的分散元素,除何泗威等(1985)的报道外,尚未深入的研究。作者在野外调研基础上,对矿石进行了显微观察、矿石成矿元素分析、电子探针分析,查明了矿石铟含量的变化规律和主要赋存矿物闪锌矿的铟含量特征,并对铟与其他元素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讨论,最后,探讨了七宝山矿床铟富集的形成条件。得出初步结论:七宝山铜多金属矿床为一个大型的富In矿床,其In的富集是不均匀的。小七宝山矿段的In含量最高,其次是大七宝山矿段,再次是老虎口矿段,鸡公湾矿段的In含量最低。矿石的微量元素表明,In-2n(0.81)、In-Cd(0.77)呈明显的正相关性,In-Fe(0.45)相关性不明显。不同矿石类型含In量分布不均匀,闪锌一黄铁矿矿石中In含量最高,黄铁矿矿石中In含量低于检测限,黄铜一黄铁矿矿石中In含量较低。铟以类质同象的形式赋存于硫化物中,主要为铁闪锌矿,其次为黄铜矿和方铅矿。推测七宝山铜多金属矿床中的In主要来自岩浆。地壳或上地幔重熔形成的富In岩浆,侵位至浅成环境,富含Zn、Fe、Cd、In等元素的岩浆期后热液沿构造有利部位充填,由于水一岩反应及流体的混合作用,导致成矿元素沉淀,形成富In的铁闪锌矿、黄铜矿和方铅矿等。在七宝山矿区有利铁闪锌矿富集的小七宝山和大七宝山矿段,形成了具有价值的富铟工业矿体。

铜多金属矿床 铟含量 分布规律 富集环境

熊伊曲 刘建平 邵拥军 冯雨周 星显宏 胡祥昭

中南大学 有色金属成矿预测与地质环境监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南 长沙 410083

国内会议

第七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

长沙

中文

355-355

2015-12-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