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十万大山盆地特征及铀成矿条件分析
十万大山盆地基底主要为古生界,部分为中下三叠统和海西期花岗岩.其中西北部为晚古生代和中三叠世的碳酸盐岩、砂页岩、酸性火山岩;东南部主要为印支期花岗岩和上二叠统一下三叠统磨拉石建造.盆地盖层主要为中生界地层(大盆)和新生界地层(小盆)两个不同红色碎屑岩建造,具大盆套小盆双盖层构造特征,出露的地层从上三叠统、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其中侏罗系广泛发育的富含有机质的长石砂岩或长石石英砂岩为以后的铀成矿作用典定了基础.铀矿化与地层、岩性有密切关系,说明铀的最初来源主要来自盆地周围提供形成含矿砂岩物质的花岗岩或古生界的地层,形成中侏罗统的矿化层(含铀砂岩),后经后生作用及构造改造叠加成矿。十万大山盆地东南部屯林地区除大的向斜之外,断裂发育,且发育揉皱及小的褶皱,甚至发育倒转褶皱。钻孔中可见角砾,且距离岩体较近,为热液叠加改造型砂岩型铀矿。该类型铀矿主要与构造活动关系密切,在新棠-南忠一带成矿条件有利。盆地西部凤凰山地区构造相对简单,为一向斜构造,铀矿化以层间氧化带型铀矿化为主。层间氧化带发育在凤凰山向斜核部,主要含铀层位为那荡组中上段。因此,该凤凰山地区成为寻找层间氧化带型铀矿的有利地区。
铀矿床 地质特征 构造活动 成矿机理
徐争启 王勇 程发贵 唐纯勇 刘瑶 赵晶
成都理工大学 地球化学系,四川 成都 610059;地学核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 610059 广西305 核地质大队,广西 柳州 545000 成都理工大学 地球化学系,四川 成都 610059
国内会议
长沙
中文
356-356
2015-12-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