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内转换成矿论
”三江”新生代大规模成矿作用,形成许多大型超大型矿床(俗称”大器晚成”),发育于陆内转换动力学背景之中,从岩石圈尺度上,古生代-中生代的多岛弧盆系经弧后盆地萎缩、弧-弧、弧-陆碰撞,到新生代的陆内走滑汇聚造山,实现了大洋岩石圈向大陆岩石圈构造体制的时空结构转换;在大区域尺度上,伴随着印-亚大陆约65Ma大规模碰撞,在”三江”地区发育大规模的转换构造系统,实现了对大规模碰撞引起的应力应变的调节转换;在成矿带尺度上,以大规模逆冲-推覆系统、走滑-断裂系统和走滑-剪切系统为标志的构造转换,诱发异常强烈的区域性的岩浆-流体-成矿作用.在兰坪盆地,始于65Ma的大规模逆冲-推覆作用产生大量的构造圈闭,由碰撞挤压期的大量流体迁移-汇聚到应力释放期的流体排泄-金属淀积,导致”金顶式”或”白秧坪式”铅锌矿和银矿形成.在高原东缘,受大规模走滑断裂系统控制的岩浆活动,形成规模宏大长达1000km的富碱斑岩带,自压扭向张扭转换期(40~30Ma),三期脉动式含矿斑岩浅成侵位导致三期斑岩热液成矿系统(40、36、32Ma),形成以”玉龙式”斑岩铜矿和”北衙式”斑岩金矿为代表的斑岩成矿带.在腾梁地区,受高黎贡走滑断裂系统控制的同碰撞花岗岩侵位(65~50Ma),导致Sn多金属叠加成矿作用,形成以来利山锡矿为代表的叠加于海西期块状硫化物之上的大型锡矿集中区.在哀牢山带,大规模走滑-剪切作用(38~23Ma)形成哀牢山巨型剪切带,强烈剪切的蛇绿混杂带控制了金矿带发育,韧性剪切带与脆韧性转换部位控制着金矿田和金矿床的发育.基于这些系统研究,提出”陆内转换成矿论”.其要点是:65Ma以来,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开始碰撞隆升,形成青藏高原,随着碰撞的加剧,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三江中南段发生了大旋转、大走滑、大推覆和流体的大迁移(图1);大规模走滑断裂切割岩石圈,诱发含铜的壳/幔岩浆活动,形成了大型斑岩铜矿系统(如玉龙铜矿);大规模剪切导致长达数百公里韧性剪切带的形成,并使金活化形成大型剪切带金矿系统(如镇沅金矿);大规模推覆和走滑拉分,产生一系列热液活动中心,形成了热液银多金属矿系统(如兰坪金顶铅锌矿、白秧坪银多金属矿).这种伴随大规模碰撞引起的应力应变调节而产生的构造转换,诱发异常强烈的区域构造-岩浆-流体成矿作用,把它总结为”陆内转换成矿论”.
矿床学 转换构造 岩浆活动 成矿作用
李文昌 余海军
云南省地质调查局,云南 昆明 650051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国内会议
长沙
中文
409-409
2015-12-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