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毕力赫金矿--一种特殊类型的金矿?
内蒙古毕力赫金矿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白乃庙-温都尔庙增生杂岩带,该杂岩带属于西拉木伦和赤峰-白云鄂博断裂带之间的早古生代白乃庙弧(Xiao et al.,2003).毕力赫矿床主要由Ⅰ、Ⅱ号矿带和22-29号矿脉组成.矿床多受NW和NE向组成的菱形格子状断裂控制,发育于二叠纪中酸性火山岩和基-酸性的钙碱性侵入体杂岩中.本文认为毕力赫矿床可能经历了较为特殊的流体演化和成矿过程:矿床具有典型的斑岩型蚀变带特征,但是高温阶段的蚀变(钾化)分布范围较小,并遭受了后期蚀变带的大尺度叠加,说明岩体侵位较浅(Sillitoe,2010)。基于Kodera等(2010,2014)对于Biely Vrch斑岩型金矿研究表明,侵位较浅的偏基性的钙碱性斑岩体,可演化形成富Fe-K的盐熔体和密度极低的蒸气相,前者能够高效的运输Au,而流体膨胀造成的低硫逸度抑制了硫化物的沉淀。那么,毕力赫金矿是否只是发育岩浆阶段,而热液阶段不发育的斑岩型矿床的极端例子,或是新的岩浆型金矿(Yang et a1.,2015b),值得深入探讨。
金矿床 流体演化 成矿过程 蚀变带特征
黄柯 朱明田 张连昌 彭自栋
中国科学院 矿产资源研究重点研究室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中国科学院 矿产资源研究重点研究室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
国内会议
长沙
中文
478-478
2015-12-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