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鞍山-本溪地区条带状铁建造沉积环境

条带状铁建造(BIF)是早前寒武纪特殊环境的产物,记录了当时地壳演化、大气、海洋和生物等方面的重要信息(Bekker et al.,2010).同时,BIF形成高潮与地壳增生、地幔柱活动和VMS矿床的峰期存在对应关系(Isley and Abbott,1999;Rasmussen et al.,2012).本文初步建立了鞍本晚太古宙BIF的沉积模式。太古宙时期的海洋长期处于缺氧还原状态,古海洋中溶解有巨量Fe2+。当晚太古代发生大洋板块俯冲,地壳大规模增生,在活动陆缘一侧,海底火山和海底热液活动大量发育,并通过热液喷口向酸性海水进一步输入了大量的Fe2+及其它气体和热水,海水与海底高温热液的混合,改变了物理化学条件,Fe2+被氧化为Fe3+进而沉淀Fe(OH)3,之后在成岩过程中形成条带状铁建造。鞍山地区BIF形成于近大陆-弧后盆地一侧,围岩以细碎屑沉积为主夹少量火山岩;本溪地区BIF形成于弧后盆地-岛弧一侧,围岩以基性火山岩为主,局部矿区火山岩具洋中脊玄武岩特征,进而推测存在洋中脊环境的BIF。

条带状铁建造 物质来源 沉积环境 岩石特征

张连昌 王长乐 代堰锫 朱明田 彭自栋

中国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

国内会议

第七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

长沙

中文

558-558

2015-12-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