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狮子山铅锌矿床成矿流体运移机制探讨
狮子山铅锌矿床位于湖南省西部花垣铅锌矿区,大地构造上位于扬子克拉通东南缘.近年来,前人对该矿床进行了矿床成因(彭国忠,1986;李宗发,1991;刘文均和郑荣才,2000)、成矿时代(段其发等,2014)、成矿物质来源(李宗发,1992;蔡应雄等,2014)等方面的研究,获得了丰硕成果.然而,对于流体运移的驱动力以及流动方式并没有得到重视.本文根据区域构造背景,结合成矿时代,来探讨形成狮子山铅锌矿床流体的运移机制.已有研究表明,加里东造山运动使扬子克拉通在中-晚奥陶世遭受剧烈碰撞,到志留纪出现隆起和拗陷的空间格局(黄福喜等,2011)。由于造山期的碰撞挤压以及地势高差提供了流体侧向运移的驱动力(Chi and Lin,2014),流体在运动的过程中不断萃取岩层中成矿物质,最后形成了成矿流体。段其发等(2014)获得狮子山铅锌矿床成矿年龄410±12Ma,此年代对应于晚志留世(Gradstein etal.,2004;章森桂和严惠君,2005)的晚加里东期的一次地壳上升运动,相应的在扬子克拉通志留纪盆地的构造背景为加里东强烈造山作用后的裂谷伸展环境(汪新伟等,2008)。在这种伸展的构造环境下,成矿流体发生大规模的对流循环,当沿着深大断裂上升过程中,成矿物质就会在有利的构造-岩性位置聚集沉淀,如背斜轴部的“虚脱”和翼部的顺层滑动面-藻礁灰岩和鲕粒灰岩等,从而促使铅锌矿床的形成。因此,加里东造山期的挤压环境和造山期后的伸展环境有可能是促使流体运移而最终成矿的关键因素。
铅锌矿床 成矿流体 运移机制 构造环境
王云峰 杨红梅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 100083;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 100037;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同位素地球化学实验室,湖北 武汉 430205 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同位素地球化学实验室,湖北 武汉 430205;中国地质调查局花岗岩成岩成矿地质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205
国内会议
长沙
中文
627-627
2015-12-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