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西北印度洋卡尔斯伯格脊天休热液区附近水体热液异常特征

本文研究了这两个CTD站位所探测到的热液羽状流特征,并探讨其源区可能存在的位置。对CTD01和CTD02站位水样进行现场pH测试结果表明,两个站位的温度曲线均呈锯齿状,CTD01站位距已发现的天休热液喷口群约2km,水体分别在2766m、2818m和2884m出现3处温度异常,暗示了热液羽流有两个以上的来源。最大温度异常处的异常幅度至少0.019℃,最大异常的水深为2818m,离底约500m。CTD02站位距已发现的热液喷口群超过10km,最大温度异常处异常幅度至少0.016℃,最大异常的水深为3006m,离底约290m。对CTD01和CTD02站位水样进行现场DFe测试结果表明,根据热液区底流监测流速与铁氧化率初步计算,热液来源DFe的扩散半径约为1.9km。CTD02站在3000~3200m水深范围内pH值、温度、溶解铁含量均出现异常,表明该位置羽流的厚度<200m,与CTD01探测到的羽状流相比,CTD02处的热液羽状流具有水深较深、离底高度更低、厚度较小、DFe异常更显著的特点,表明CTD02所探测的热液羽流并非来自天休热液区。根据热液异常的特征、羽流的高度及周边地形情况,推断在该站位1km范围内可能存在活动热液区,后续航次的进一步调查有望在附近发现新的热液喷口。羽状流中存在的显著铁异常指示洋中脊热液活动对海洋有大量铁的输入。

水体热液 羽状流特征 地形构造 铁氧化率

蒋紫靖 韩喜球 王叶剑 邱中炎

国家海洋局 第二海洋研究所 海底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 杭州310012

国内会议

第七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

长沙

中文

765-766

2015-12-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