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岩地球化学在判别古构造环境中的作用
砂岩中陆源碎屑是源区母岩经历风化、搬运及成岩过程保留下来的,对其进行研究是认识源区环境的有效途径,虽然在经历沉积成岩作用过程中母岩中不稳定成分不可避免的遭受破坏,给研究带来困难,但稳定成分在碎屑中比较富集,Rollinson(1993)研究表明,沉积岩中的陆源碎屑仍主要受物源区控制.杨江海等(2007)在研究砂岩物源区条件时收集了不同构造背景的569个砂岩主量元素数据,根据来源文献划分出克拉通内部、陆缘弧、碰撞造山带、大陆岛弧和大洋岛弧5种源区和构造环境。综合分析砂岩主量元素之间的相关性,利用整体及不同源区构造背景下元素间相关系数,得到5个主元素氧化物组合:SiO2、MnO+TiO2、Al2O3+FeOT(相关性好)、K2O+Na2O(同为碱金属)和MgO+CaO(同为碱土金属),结果显示克拉通内部物源具有很高的SiO2和很低的Na2O、MgO、Al2O3;尤其K2O和SiO2在大洋岛弧物源中含量最低,MgO、TiO2、MnO、CaO和FeOT在大洋岛弧源区砂岩中最高。其次,”(Al2O3+FeOT)/(K2O+Na2O)”/(MgO+CaO)从克拉通内部到碰撞造山带降低,从陆缘弧和大洋岛弧到大陆岛弧升高,能很好地区分克拉通内部源区和碰撞造山带,以及大陆岛弧、陆缘弧和大洋岛弧。配合La/Th-Hf图解(Floyd and Leveridge,1987)能充分对砂岩物源区环境进行判别。
砂岩 陆源碎屑 物源区 古构造环境 地球化学特征
杨宗耀 唐菊兴
成都理工大学,四川 成都 610059 中国地质科学院 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37
国内会议
长沙
中文
963-964
2015-12-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