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例使用利奈唑胺所致血小板减少的病例回顾性研究
目的:探讨利奈唑胺所致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197例接受利奈唑胺治疗的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利奈唑胺治疗中并发血小板减少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利奈唑胺治疗中并发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为13.71%;发生血小板减少组年龄较未并发血小板减少组大”(68.52±13.46):(61.33±17.26),P=0.008”,血清肌酐清除率(CCr)”(71.17±48.60):(92.61±51.72),P=0.022”和基础血小板值”(193.07±70.93):(278.25±129.46),P=0.001”较低;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利奈唑胺治疗中并发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OR3.12,95%CI:1.30~7.53,P=0.01)、CCr(OR5.69,95%CI:2.29~14.14,P=0.00)、丙氨酸转氨酶(ALT)(OR2.75,95%CI:1.03~17.35,P=0.04)、天冬氨酸转氨酶(AST)(OR4.08,95%CI:1.37~12.18,P=0.01)、总胆红素(OR4.02,95%CI:1.23~13.08,P=0.02)和基础血小板值(OR5.53,95%CI:2.01~15.24,P=0.00). 结论:临床使用利奈唑胺的过程中应警惕血小板减少的发生,尤其是>65岁、CCr≤40ml/min、ALT>70U/L、AST>80U/L、总胆红素>65μmol/L和基础血小板值≤175×109/L的患者.
利奈唑胺 血小板减少 危险因素 合理用药
毛小红 陈尔真 方洁
浙江省人民医院药学部,杭州 310014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 200025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药剂科,上海 200025
国内会议
江苏扬州
中文
31-36
2014-06-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