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阴中求阳法治少阴寒化证验案

少阴寒化证是以心肾阴阳俱衰,肾阳虚衰为主的全身性正气衰弱的证候,可见手足厥冷、下利、脉沉微甚或脉微欲绝等症.但见一证便需急温之,若待证侯全现,则正气衰亡,难治矣.此谓“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故后世医家总结出“少阴急温如救逆然,阳明急下如救焚然”,可见应用温阳法对少阴病的治疗的重要性.温阳法作为中医八大治法之一,临床运用广泛,疗效显著,然若用而过之,则易耗伤阴液,产生变证.本文将进一步讨论《伤寒论》中少阴寒化证的辨治原则,并提出在温阳的同时顾护阴液,探讨阴阳同补之法.并对一例少阴寒化证患者应用阴中求阳法的验案进行总结分析,少阴病本属阴而标属阳,既可从阴化寒又可从阳化热。少阴寒化证病性从阴化寒,多心,肾阳气虚衰,阴寒独盛。由此可见,少阴寒化证的基本病机即阳气虚衰,阴寒内盛。临床表现:无热恶寒,但欲寐,面色苍白,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舌淡,苔白,脉微细。阳气虚无力抗邪,故无热恶寒;阴寒之邪内盛,心阳不振,则精神萎靡,但欲寐;阳气虚,温煦功能减弱,不能温养四肢肌肤,则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脾肾阳虚,不能蒸腾水谷,肠道传化失司,则下利清谷;不能固摄水液,则小便清长;阳虚无以温化,中焦虚寒,故而呕不能食,食入即吐;阴阳两虚,则脉微细;舌淡,苔白均为虚寒之象。八法之一的温法是少阴寒化证基本治法,这集中体现了张仲景重视扶阳的思想和方法。张景岳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提出”阴中求阳”和”阳中求阴”的治则,在治疗肾阳虚时不仅仅是温阳,而是在培阴基础上温补阳气。欲扶助人体之阳气,必须从人体之阴精入手,中药治疗若以四逆汤,生用大量附了又恐耗伤阴血,故多采用补阳为主,阴中求阳之法,初期治疗时附了应适当少量,待复诊观察未见明显伤阴动火之证方可加量附了;同时还要顾护阴液,佐以养阴药一为阴中求阳,二可防止阳气升发太过。此类病证中,若在运用附子、干姜等辛热之品温补肾阳的同时稍加养阴之药,多能达到阴阳相长的良好效果,为广大同仁提供少阴寒化证治疗方面的一些借鉴及思路。

少阴寒化证 阴中求阳法 中药药理 疗效评价

康新月 孔令怡 王琦 张永生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 100078

国内会议

全国第十九次中医肺系病学术交流会暨2015年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呼吸病分会学术年会

杭州

中文

1-4

2015-10-0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