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河南省及其邻近区域5~8月深对流云的时空特征及其天气学意义

河南省地处中纬度地区,是南北气候过渡带,也是秦岭-黄淮平原的过渡带、地形复杂,每年春末和夏季强对流天气频繁发生;而这一地区又是中国的人口密集区和粮食主产区,强对流天气所带来的危害不容忽视.高时空分辨率的地球静止卫星观测资料,可实现对深对流云的连续监测,能有效地弥补常规观测的不足。本文采用红外亮温阈值和不同红外通道亮温差值法,结合常规观测的强对流天气资料,对研究区域内深对流活动的时空特征及其天气学意义进行研究,以弥补缺乏针对黄淮流域深对流活动规律研究的不足。 河南省及其邻近区域深对流活动与气候带关系密切,并受大气环流、地形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 沿淮及其以南地区的深对流云活动明显高于河南省内的其他地区,豫北和豫西,山区是深对流活动的次高频区。对比分析表明,豫北和豫西山区深对流云发生雷暴和冰雹的可能性高,而淮河流域、南阳盆地等地势较低的地区深对流云更易产生短时强降水。 深对流活动随副热带系统的北抬而显示不同的月际和日际变化特征。5月,该地区深对流活动频数最低,高频区分布在豫北和淮河以南,易产生雷暴、冰雹;6-7月,深对流活动高频区逐渐北推,各类强对流天气都可能出现;8月,深对流活动频数整体呈减少趋势,高频区范围迅速南缩,所产生的强对流天气主要为短时强降水。日际变化分析表明5月末至8月上旬34。E以南地区的深对流活动频数具有明显的波动性。 该地区深对流活动的整体日变化表现为单峰结构。不同地区深对流活动的日变化特征有所差别,豫北深对流活动频数日变化为单峰型,其中5月具有明显自西北向东南方传递的特征,也具有一定的热对流性质,常伴随雷暴和冰雹;豫西山区深对流活动具有明显的热对流性质,午后发展最明显,日落后消失,主要伴随雷暴和冰雹天气。豫南深对流活动频数日变化表现为双峰结构,传播性不明显,生命史较长,如夜后继续维持,午夜前后再度加强,该特征与短时强降水的日变化特征比较相似,主要受副热带系统影响。

强对流天气 对流云 大气环流 地形特征

苏爱芳 郑永光 吕晓娜

河南省气象台 河南郑州450003 国家气象中心 北京10081

国内会议

2011年第六届河南省科协学术年会

郑州

中文

553-559

2011-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