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中医药调控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细胞因子失衡机制探析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为主要症状,排便后可改善,常伴有排便习惯改善,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和生化学异常.本病为世界范围内的多发病,现代医学多将其作为功能性肠病进行解读,以消除患者顾虑、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作为其治疗目的.20世纪50年代,英国学者Stewart提出了早期胃肠道感染与肠易激综合征的相关性,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Post-infectious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PI-IBS)或称炎症后肠易激综合征(Post-inflammatory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PI-IBS)这一疾病继而成为研究的热点.PI-IBS概念的提出及对其病理生理机制的探讨,为探究IBS与细胞因子的相关性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中医药治疗强调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可为本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良好的契机.探析中医药调控PI-IBS细胞因子失衡的作用机制,可为开发和评估IBS的有效治疗药物提供新的思路,同时可提高中医药辨证治疗本病的循证医学等级.

肠易激综合征 病理机制 细胞因子 中医药治疗

陈婷 唐旭东 王凤云 张北华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 100700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100091

国内会议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七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

重庆

中文

433-435

2015-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