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阳明病篇渐明”知”之重要”法”之纲纪
当说到阳明病时,通常会认为阳明病是腑实证,选用的方子多是承气汤以及麻子仁丸等.结合临床,反复对阳明病脉证并治篇研习,放置于《伤寒论》通篇文中细读及解悟,通过反复对比经典条文且通篇对照,不难发现:由于现在临床汗法以及下法的不当应用实际由太阴转属阳明的较多,而栀子豉汤、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的是阳明变证。目的是利小便去湿热,其热与实是因为来源于水湿故而选择利小便的方法,且符合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的原则。由于水湿阻碍到了气化,而利湿恢复气化即是承气之法。不能不知。后世薛生白的《湿热病篇》的学术特点应该是对其的发扬。临证较常用。由虚所致阳明证候,从而可容易理解少阴病急下证。中医的精髓是气化之理。生气通天论以及百病皆由气生。这些都是高度总结的理论。内经讲亢乃害,承乃制。承则制亢之意。承气即制气的办法。由于气机过亢有程度的区别以及造成气机亢盛的原因不同,故而承气的方法亦应该不同。必须知犯何逆以法治之。与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柴胡证治不同。在现今结合临床当用大、小、调胃承气之方治疗腑实症候的固有,这里不多说。但临床多见因西药副作用或简单泻药攻下后造成大便难的、以及阳明病不能食,中寒者的大便初硬后澹的固痛便较多。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塘,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与水则哆。这当是阳明之虚病。正常的阳明当是多气多血之象。由于体质禀赋以及用药的原因(西药的普遍应用看说明书的不良反应,可知其副作用大多是对肠胃的伤害),实际到这里就诊而所看到的阳明病气少、血淤的证候较多。多伴呕逆、不能食等。而这些恰是不可攻的症候。即使有可攻之急症亦须谨慎。否则伤正气。
阳明病 中医病机 辨证论治 伤寒论
冯玉萍
亚运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419-427
2014-06-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