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的震源机制复杂性研究

震源机制是地震震源性质的重要内容,震源机制复杂性与地震孕育和发生的动力学和运动学过程具有密切联系.大地震震源机制的复杂性研究是认识震源区发震构造、了解大地震的致灾机理的有效途径之一.作者采用地震资料和GPS资料分别对巴颜喀拉块体边界近几年影响最大的两次地震——也是21世纪以来中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最惨重的两次地震——2008年汶川地震和2010年玉树地震的震源机制变化过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远震地震资料和GPS资料反演结果表明,汉川地震的震源机制在震中东北160-200 km处缓慢但明显地从以逆冲为主过渡到以走滑为主,这一现象很可能与该区域存在的具有左旋走滑分量的虎牙断裂相联系。远震地震资料反演未发现玉树地震的震源机制存在明显变化,但是基于震源机制变化的破裂速度非线性反演发现此次地震向东南的破裂传播是一次逐渐加速的过程,最大破裂速度接近5km/s,印证了此次地震存在的超剪切破裂现象。

震源机制 复杂性分析 变化特征 构造演化

张勇 陈运泰 许力生 汪荣江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北京 100871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北京 100871;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郑州 450002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郑州 450002 波茨坦亥姆赫兹中心-德国地学中心(GFZ)

国内会议

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北京

中文

531-531

2014-10-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