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华南中生代岩浆作用与地热形成机制

本文统计和计算了华南中生代200余个花岗质样品的放射性生热率,发现华南在~150Ma和~162Ma是两个高产热期,暗示着该时期岩浆活动对地壳强烈的改造作用,本次研究的粤西塘口岩体、粤南新洲岩体、粤东葫芦田和馒头山岩体都是广东典型温泉发育岩体,主体岩性的年龄分别为~161Ma,~53Ma,~139Ma和~162Ma。另外,不同的岩石类型,其生热率大致呈正态分布,峰值对应的时代较为一致,都为~162Ma和(或)~150Ma。~162Ma可能是一个重要的构造转换时期,由先前的陆陆碰撞造山转为古太平洋对欧亚板块的消减作用(邢光福等,2008;陈志洪等,2011),而150Ma代表的是板内仲展机制已大规模启动,致使华南晚中生代岩浆一成矿作用的大爆发。在地域上,福建省花岗质岩体的平均生热率为3.89μw/m3,统计的时代为92~183Ma,浙江省总体平均生热率为2.41μw/m3,统计的时代为93~116Ma,广东省总体平均生热率为5.32μw/m3,统计的时代为106~220Ma湖南省平均生热率为4.87μw/m3,统计的时代为156~209Ma,江西省平均生热率为6.23μw/3,统计的时代为124~189Ma,所以,总体来看,生热率最高的是江西省,最低的是浙江省,这与前人的研究成果稍有不同(赵平等,1995),推测原因可能是江西境内前寒武纪变质岩分布较广,且构造一岩浆活动强烈,而浙江却是分布着大量火山岩,深部缺少一定规模的岩基。

地热学 形成机制 岩浆作用 构造演化 华南地区

周佐民 马昌前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武汉 430074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武汉 430074;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武汉 430074

国内会议

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北京

中文

1926-1926

2014-10-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