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芦山7.0级地震的发震机制的新理解
为了研究芦山地震的产生机制及其与2008年汶川地震的相互关系,在芦山震源地区安装了50个临时地震台,同时沿着龙门山断裂带搜集了地壳应力资料来揭示它对芦山地震产生的影响。地震成像以及地壳应力分析表明芦山地震发生在一个明显的高波速(Vp,Vs),低泊松比,高地壳应力的区域,芦山震源区域的高波速可能反映的是铁镁质的孕震层,这个孕震层能够积累大地震发生所需要的地壳应力。但是在裂隙区则出现了完全相反的情况,在芦山地震和汶川地震结合部的上地壳呈现的是低波速,高泊松比异常,低波速反映的是柔软的下地壳流从青藏高原挤压进入脆弱的龙门山断裂带流变区域。研究表明2013年芦山地震有可能是由于高地壳应力的积累以及在孕震层中汶川地震不断上升的同震应力所共同触发的。沿着龙门山断裂带地壳及地壳应力完全相反的流变性质变化控制着芦山及汶川地震的破裂,同时也控制着未来邻近区域地震的产生。
地震现象 发震机制 地壳应力 泊松比 波速
王志 苏金蓉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重点实验室 广州 510301 四川地震局 成都 610041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1977-1977
2014-10-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