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石蜡标本hTERC基因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宫颈癌(CC)石蜡标本中人染色体端粒酶(hTERC)基因扩增情况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收集2008年10月至2011年2月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66例宫颈石蜡标本,根据病理结果分为对照组18例(正常宫颈、慢性宫颈炎或鳞状上皮化生);CINⅠ30例;CINⅠ-Ⅱ28例;CINⅡ35例;CINⅢ35例;宫颈癌20例,其中初治15例(鳞癌11例,腺鳞癌3例,腺癌1例),治疗后复发5例.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上述标本的hTERC 基因表达情况,并与宫颈癌其他筛查方法进行比较. 结果:(1)对照组、CINⅠ、CINⅠ-Ⅱ、CINⅡ、CINⅢ及宫颈癌组中hTERC 基因扩增率分别为5.6%、10.0%、32.1%、65.7%、88.6%及95.0%.对照组和CINⅠ组与CINⅠ-Ⅱ、Ⅱ、Ⅲ级和宫颈癌组hTERC 基因扩增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宫颈石蜡标本中hTERC 基因的扩增率随着宫颈病变程度递增而逐渐增加(γ2=12.270,P<0.05).(2)宫颈石蜡标本hTERC 基因检测对预测宫颈高级别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及约登指数分别为81.1%、79.3%、80.4%、85.9%、73.0%、3.92、0.24及0.60. 结论:宫颈石蜡标本中hTERC基因的扩增率随病变级别的升高而逐渐增加,对预测宫颈高度病变的临床评价指标较其他筛查方法高,可协助宫颈“三阶梯”诊断程序提高宫颈高度病变的检出率.
宫颈癌 人染色体端粒酶基因 石蜡标本 临床诊断
伍军平 罗新 王晓玉 甘丹卉 潘晓婷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广州市花都区妇幼保健院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
国内会议
南京
中文
148-150
2014-04-1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