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龙门山暴雨个例诊断分析及数值试验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西南区域模式(WRF_RUC)产品,对2012年8月17-18日四川盆地西部龙门山沿线出现的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对流层中低层显著高能高湿,大气层结极不稳定,为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热力不稳定条件;低层风速辐合、地形强迫抬升及边界层冷空气入侵,是造成对流发展的主要因素:垂直环流圈形成的正反馈作用是暴雨临近时低层东风加大和暴雨过程中形成强烈垂直上升运动的主要动力机制.数值试验进一步表明:降低地形高度,暴雨区明显西移;降低盆地内初始场温湿条件,降雨强度显著减弱;不考虑地面热通量影响,降雨强度也有一定减弱.
暴雨过程 诊断分析 数值试验
肖递祥 屠妮妮 祁生秀
四川省气象台 成都610072;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 成都610072 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 成都610072 四川省气象局观测与网络处,成都610072
国内会议
江苏宜兴
中文
1-11
2014-09-1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