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初夏极端低温事件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机理分析
采用东北三省150个测站1961~2008年的逐日温度资料和同期美国环境预报中心(NCEP)、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 2.5°×2.5°分辨率的全球再分析资料,探讨东北三省初夏极端低温事件的空间分布和及其大气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初夏气温与夏季气温变化在时空尺度上相关显著,具有重要的预警作用;给出初夏极端低温事件的定义,其空间分布可归为3种类型,随纬度的增加极端低温事件发生的频率也显著增加;20世纪90年代以来,极端低温事件明显减少,仅出现2次,但影响范围遍布东北三省全境;阻高与冷涡的配置和大气低频Rossby波扰动对初夏东北冷涡活动气候基本流的同位相强迫,更增强了500 hPa位势高度距平场由北向南的”+、-”局域环流的异常,是极端低温事件的强弱与空间范围大小的重要动力机制;较为偏东的鄂霍次克海阻高和冷涡,以及冷平流的作用与以黑龙江省(包括吉林省的一部分)为主出现极端低温Ⅰ、Ⅱ类事件的关系更加密切,贝加尔湖阻高和鄂霍次克海阻高与偏南的强冷涡相互匹配、大气低频Rossby波抗动很强易出现第Ⅲ类极端低温事件.
初夏极端低温事件 空间分布特征 大气动力学 成因机理 东北地区
李尚锋 廉毅 陈圣波 孙钦宏 姚耀显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6;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中高纬度环流系统与东亚季风研究开放实验室,吉林 长春 130062 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中高纬度环流系统与东亚季风研究开放实验室,吉林 长春 130062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6 吉林省气象台,吉林 长春 130062 吉林省气象局科技与预报处,吉林 长春 130062
国内会议
江苏宜兴
中文
752-758
2014-09-1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