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骨量减少、骨密度降低、骨显微结构退行性改变、骨脆性增加,以及易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代谢性骨病.该病以疼痛,身高变短,甚至脊柱畸形,或出现骨折为临床表现,以疼痛症状为主,腰背部常见.目前,骨质疏松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和继发性骨质疏松两种,其中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老年性骨质疏松、特发性成人骨质疏松及幼年骨质疏松,继发性骨质疏松主要是一些药物和疾病引起.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OP患者也不断增加.据统计,全世界有超过2亿人患有骨质疏松症,其发病率已跃居世界各种常见疾病的第7位,伴随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危害我国人口公共健康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我国现有老龄人口约1.3亿,骨质疏松症患者达8400万人,占总人口数量的6.6%;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达到2.5亿,其中25%~70%可能患有骨质疏松症.因此,防治OP已经成为中老年人群的重要问题.对近年来文献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特别是中药治疗及对骨密度的影响方面对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进行总结.结果显示中医药治疗具有其独特的防治方法及肯定的疗效.但是,目前还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各家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病因病机的认识各持不同,辨证分型较杂乱,没有统一的标准,有些研究仅停留在对骨质疏松症症状的改善上.西医对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治疗,以骨密度或是骨矿含量为基础来评价此疾病的改善与否,而目前公认的标准是以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的检测方法,既往很多研究未能采纳,况且测量的部位很多未能采纳脊椎骨和髋骨部位,这些都会影响骨质疏松的诊断和进一步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很多的临床报道不够严谨,骨代谢周期较长,而对骨密度的评价,很多研究的临床观察期未能达到骨密度变化应有的时限要求,而仅停留在对症状变化的评价上,这些都大大影响了疗效的可靠性,中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理研究还不够深入,缺少辨证规律的研究,更好的将中医理论与西医对骨质疏松症的理解相结合,需要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骨质疏松症 病理病机 中药治疗 临床疗效
李春岭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300150
国内会议
第九届海峡两岸中医药发展与合作研讨会、第十五次全国中医糖尿病大会暨中国针灸学会砭石与刮痧专业委员会年会
厦门
中文
130-143
2014-06-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