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一种新的IFN-α抗病毒机制:通过细胞分泌外体所携带的蛋白和核酸等分子在细胞之间传递从而发挥抗病毒作用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可引起人类急、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病毒,大量研究表明HBV具备拮抗肝细胞内I型干扰素系统的策略,并可能与其建立和维持慢性感染有关,然而干扰素-alpha(IFN-α)是被FDA最早批准的用于治疗肝炎的抗病毒药物,临床治疗乙型肝炎的应答率为30-40%,提示IFN-α可能通过借助肝脏微环境中其他非肝细胞的力量抑制肝细胞中HBV的复制。本研究发现了IFN-α抗病毒一种新的机制,即通过外体介导抗病毒分子在细胞之间传递从而发挥抗病毒作用。由于存在于外体中的抗病毒分子是多种多样的,这使得病毒难以演变出对其每一种分子都逃逸的机制,故IFN-α通过外体传递多种抗病毒分子有可能被开发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和其它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新型药物。

干扰素-α 乙型肝炎病毒 抗病毒机制 蛋白分子 核酸分子 分子传递

袁正宏 李建华 刘杨

医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国内会议

第18次全国干扰素及细胞因子学术会议

呼和浩特

中文

30-31

2013-08-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