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晚中生代构造-岩浆演化及动力学背景
在东北亚和中国东部晚中生代一个显著特点是发育大型推覆和伸展构造、巨量岩浆及众多的伸展沉积盆地,揭示了地壳收缩挤压增厚到伸展减薄的动力学过程。其中,变质核杂岩等伸展构造、巨量的岩浆演化的研究,特别是精确的年代学分析,较详细描述了这一巨大的地壳变动。综合来看,在东北亚西北地区即大兴安岭以西地区,早中生代到晚中生代早期(三叠纪一早中侏罗世)挤压、走滑构造和岩浆作用很可能与蒙古一鄂霍茨克洋的闭合挤压造山有关,而晚侏罗世一早白至世开展转换为造山后伸展垮塌,到早白至世及以后,伸展达到高峰。该时期还可能叠加了古太平洋俯冲的远程效应,特别是在大兴安岭及其以东地区,而早白至世开始,总体受控于古太平洋俯冲体制的弧后伸展,至,30Ma左右达到高峰。这种两种构造体制叠加及引发的地壳增厚到减薄聚变的深入研究有望揭示大陆动力学板缘到板内汇聚到伸展的动力学转换过程,为深入认识成矿规律,更好地寻找相关的矿产提供依据。
晚中生代 地质特征 构造演化 成矿动力学
王涛 郭磊 张磊 郑亚东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学院
国内会议
青岛
中文
8-9
2013-10-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