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低血磷性佝偻病/骨软化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低血磷性佝偻病/骨软化症(hypophosphatemic rickets/osteomalacia,以往称为维生素D-抵抗的佝偻病/骨软化症)是一组并不罕见遗传型代谢性骨病,具有致残/致畸性.如果发生在儿童,会出现方颅、鸡胸、肋骨串珠、四肢弯曲畸形、表现为”O”型或”X”型腿和生长迟缓等;如果发生在成人,则会表现为乏力、体形改变、身材变矮、多发骨折、骨痛甚至致残等. 在对33例XLH患者的表型和基因型的关系的分析中,本研究选取了骨骼畸形和牙齿疾病作为两个最主要的表型,基因型则分为氨基酸的截短和非截短突变,649位氨基酸3’和5’端的突变两类。统计分析表明不管是骨骼畸形还是牙齿疾病,与突变类型间都没有显著性关联。但存在蛋白质截短突变的患者,其骨骼畸形有更严重的趋势(P=0.061)。 低血磷性佝偻病患者由于PHEX基因突变或者其他原因,导致体内利磷因子FGF-23的产生过多或降解障碍,使循环中FGF-23水平增加。研究证实FGF-23能减少近端肾小管上皮内的NaPiIIa,减少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是肾磷闭降低。FGF-23同时可抑制25-(OH)D-1-羚化酶的活性,减少1,25(OH)2D3的生成。夏维波等的研究表明低磷性佝偻病/骨软化症的患者血清FGF-23水平显著升高,1,25(OH)2D3水平较正常人减低。尽管多数研究认为FGF-23可能是PHEX水解的底物,XLH患者PHEX蛋白的功能发生缺陷,而引起FGF-23在体内堆积。但也有研究结果与以上理论相悖,仍需更多的功能研究阐明FGF-23与PHEX的关系。

低血磷性佝偻病 骨软化 遗传学特征

夏维波 刘怀成 孟迅吾 周学瀛 孙悦 何晓东 姜艳 邢小平 李梅 王鸥 何书励 胡莹莹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 内分泌科 卫生部内分泌重点实验室

国内会议

第二届协和临床内分泌代谢论坛暨纪念刘士豪教授诞辰110周年学术论坛

北京

中文

11-13

2010-06-0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