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兴安岭林区雷暴过程的地闪特征和电荷源反演
对我国东北大兴安岭林区的雷暴过程进行了基于GPS时间同步的闪电地面电场变化多站观测,研究了较高纬度地区的雷电特征.基于多站闪电电场变化资料,利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对一次雷暴过程中15次负地闪所包含的56次回击和8次连续电流过程中和的电荷源位置和电荷量进行了拟合.发现较高纬度地区雷暴活动的负地闪单次回击中和的电荷量平均为1.0 C,分布范围为0.1~5.0 C,单次连续电流中和电荷量平均为3.8 C,分布范围为0.4~7.3 C,连续电流期间通道中的平均电流估计为25.3 A,分布范围4.9~50.8 A,一次负地闪中和的总电荷量平均为6.4 C,分布范围为1.4~12.4 C.负电荷源所在高度与雷暴云的发展有关,由雷暴成熟阶段前期过渡到后期,地闪放电中和的电荷量下降,电荷源高度由9.8 km下降到5 km(对应的环境温度约为-20℃~-10℃).综合而言,位于较高纬度的大兴安岭地区负地闪释放的电荷量小于低纬度地区.通过与雷达回波的对比发现,负地闪中和电荷源的位置与强对流中心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主要分布于35~45 dBz的强回波区,部分发生在小于30 dBz的强回波区边缘和较弱的回波区.
雷暴 电荷源 负地闪 大兴安岭林区
武智君 郄秀书 王东方 宣越健 刘明远 王志超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层大气与全球环境探测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49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层大气与全球环境探测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
国内会议
沈阳
中文
1-2
2012-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